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2初识龙女士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针见血的笔杆子给我以公民意识的启蒙。而《目送》与《野火集》大有不同,少了那种犀利,多了柔情,亲切而含蓄,令人感叹。
《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字里行间,写尽悲欢离合,令人动容,感同身受。这部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目送,一个简单温暖的动作却穿插了我们的一生,那些倏忽而去的背影是否应经带走了人们太多的记忆、温情和牵挂?在目送中,时光悄然带走了满头的黑发,带走了挺拔的身躯,带走了如火一般炽热的凝望。然而,在那个不断变化成长背影后,目送的人一直都在,那份落寞与希冀一直都在,直到有一天,他或她再也无法目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是一个谈不上奢望的等候,目送的落寞便悄然由那些转身而去的背影再也没有回头开始延……那些倔强的背影一次次伤者母亲或是亲人最柔软的内心,那些等候中的一瞥一次次充塞着生命中的凄伤,而原本不该是这样,原来也不是。
那些长大了的身体总渴望摆脱父母、家庭的束缚,那些渴望飞翔的翅膀,总有一天希望高舞晴空,却从来没有想过回头,从来没顾忌过曾经栖息过的温暖胸怀……
生与死,也许就在这目送之间,也许,别离是每一个生命必须的演绎。然而,站在生命之路上的两个人,有一个却始终紧紧拽着那根牵绊的丝线,把自己的柔情一丝丝年捻进短暂却又漫长的时光里,等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读着这样的落寞,我久久不语。今生今世,已说不清有多少次目送。然而,每一次背影转身的瞬间却始终刻在心间,那是一个母亲漫长时光里最真切的回忆,也是一个母亲最落寞的回忆。
《目送》一书,可视为龙应台的人生笔记,不仅仅就内容而言,从写作态度来说,本书体现了她真正的实质,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巨大问题的关注和回答。作为读者的我,仿佛也进行了一次目送人生的旅程,有些情绪体验能够感同身受,有些因为缺乏经历而不能体会。没关系,这本书足够强大,留待日后慢慢品味。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3“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对于父亲的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而对于痴呆后的母亲,作者是这样写道:“妈妈 ……此处隐藏5332个字……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那么人民幸福了,其他的还重要吗?
历史上总是一笔概括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将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情无限的夸大。将战争的胜利反复的渲染,将国家以及人民的耻辱一笔概括。
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历史发生的经过吗?也许只有我们在了解经过的同时会更加的感恩国家给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越向后看就越觉得有很多方面,国家、亲人、朋友等,我们会因为生活无法陪伴父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兄弟姐妹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会不断的结交新的朋友。
随着时间我们会慢慢的改变,我们无法想一些人解释我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生活的这样安逸,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间有了想去支教的念头,我没有高薪可以去捐献,在还依靠父母的年纪我也无法做更多。
也许这些都是我的借口如果愿意你可以很节约将这些钱拿去捐赠但是你没有,我因为有牵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束缚。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为生活、因为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过自己的人生。毕竟我们的父母是很传统的,我还有点害怕的,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有的时候很想问他们是我的幸福重要还是你们所谓的安逸重要,为什么我就应该承担这一切。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1一直决心好好读书,却都因为忙于工作中的琐碎不能坚持。20xx年伊始,决心借助外力监督,让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团区委快递来的《目送》,打开看见外包装,就有一丝欣喜,淡绿油画封面设计,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纸书封,忽然就那么走进自己心里了。目录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来看此花时》,共74篇。翻开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应主题的照片,感觉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离,更难得可贵的是,很多张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摄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行动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时候,空有想法,总不能落实,时间久了,具体的事情淡忘了,留给自己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惆怅和落寞,是对自己的“不争之恼”,时间长了,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这个年关前,在述职测评慰问考核等常规工作忙不开身加上民主生活会更忙死人的情况下,决心有个不一样的开始。
全书名为《目送》,开篇也是《目送》。读完,觉得这篇所述是全书灵魂,像一根线串起了全书,奠定了全书的调子。虽然,目前我还只读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经找到很多共鸣,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与孩子一起手牵手第一次上学,那种母子之间的依恋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后,孩子大了,仅剩下母亲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长大些后落寞的共感。作者最后从这些回忆起自己和父亲之间的过往及现在。进而告诉我们她的所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此,短短的一千余字,把为人父母与孩子从小到大互动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为人子女从小时与父母强烈的依恋到青少年时对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为父母后“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写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让我钦佩的是,她不仅写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执,她告诉我们,面对父母子女渐行渐远的背影,不必追。
看完这篇,我强烈感觉到要活好当下,当父母子女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在缘分中尽自身可以尽的职责和任务,当他们需要独立可以独立的时候,我们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这点,对现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为重要。生活中,总有很多父母爱替孩子包办很多,不舍得让孩子尝试很多第一次,觉得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其实,可能适得其反,在该做什么的年纪没有能够得到相应锻炼的孩子自我效能感会较低,与周围孩子比较会让他没有自信……如此下去,他们不仅不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厚爱”,连与父母间正常的缘分关系恐怕也很难保持,新闻中常看到的母亲给儿子下跪,晚辈要杀长辈,虽然是极端,虽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没有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应该是有关系的。如是,今后更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假以“爱”的名义去包办孩子的事务,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以上是翻完目录,读完第一篇时强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仔细阅读全书,期间无数次落泪,无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渐渐的感觉也没了。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讨论。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加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湿润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开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以分离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她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欣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天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强烈的想起分享会上最后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决定赶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开心过好每一天。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2《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
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