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 ……此处隐藏11499个字……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6、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
表达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7、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8、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第二节
1、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
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空白和不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巨大?
时间、空间。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的发展规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类比。
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体现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还字有什么作用?剩余价值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还字表明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
4、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看的话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什么关系?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表明了什么?与哪句相呼应?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
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5、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6、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如何理解?
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7、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8、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9、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理论发现和革命实践,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10、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11、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1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也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